请在线提交您的留言,我们将尽快联系您!
2020-01-05 浏览量:442
讲述今天的汉字故事前,先来科普一个概念。
文字学中常有“六书说”和“三书说”这两种基本类型的划分方式。
六书是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·叙》里提出的,内容是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
一曰指事,指事者,视而可识,察而见意,上下是也;
二曰象形,象形者,画成其物,随体诘诎,日月是也;
三曰形声,形声者,以事为名,取譬相成,江河是也;
四曰会意,会意者,比类合谊,以见指伪,武信是也;
五曰转注,转注者,建类一首,同意相受,考老是也;
六曰假借,假借者,本无其字,依声托事,令长是也。
三书则要简单的多,将文字分成表意字,假借字和形声字这三类。表意字基本上对应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;
假借字大体对应转注字和假借字;形声字则无区别。
这种分类更为清晰,逻辑更为顺畅。
三书说的表意字也分了六小类:抽象,象物,指事,象物字式的象事字,会意字,变体字。
这些概念看起来一个脑袋十个大,一定很枯燥,不用怕,在我们逐渐分享学习汉字的过程中,会对他们越来越明晰。
从图片来看我们就明白,这个字属于象物,上半部分表示枝叶,中间一竖表示树干,下半部分表示树根,以简单的线条抽象出了树木的符号。
于是,这个字就类似于“字根”,很多与木相关的字,就从这里衍生出去。
金文和篆书都保留了树木的形象,只是小篆笔画更加圆滑;发展到隶书,为书写方便,已将上部的树枝合并为一横,树根变为一撇一捺,但主干还在;楷书由隶书变化而来。
字形从图形化——线条化——笔画化的发展流程,一目了然。
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叫做“本末倒置”,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下面三张图的变化。分别在木的根部和木的树梢添加了一个小短横,这样的小短横就是表象字中的“指事”概念了,分别特指树木的根部和树梢。
那为什么以树木来特指呢?因为树木非常常见,容易理解其指代意义,根为始,末为终,“无根不成树”,后常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源与结局,主次先后。
这边还要补充一个字——“未”,那么未和木什么关系呢,其实也很简单,咱们来看看下图。
《说文解字》:未,味也。六月,滋味也。五行,木老於未。象木重枝葉也。凡未之屬皆从未。
树木上多出一个树杈,本意为“茂盛”,茂盛成熟后结出果实,有了味道,所以现在的“味”通古时候的“未”。
后“未”被借用为干支名,后又多用于“还没有”、“不曾”等,味道的本意逐渐消失,因此在“未”前方加了“口”,来表示味道的味。